最近十年来,中国房价的快速上涨,有内外两个原因,表象是08年大规模基建与货币超发放水,而根源却是99年的高校扩招与WTO谈判完成。
99年之后,一方面大量受教育人口涌入城市劳动力市场,另一方面加入全球化分工则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。因此,人力与效率的双提升,带来了生产力喷涌和财富的累积,为十年之后房价上涨提供了真正的源动力。
而08年的放水,则是在这个源动力之上,加了一个超级杠杆,使房价加速上涨得以实现。
只不过,08年之后,我们习惯了用放水加杠杆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,使得中国的房价迅猛增长,大幅透支了99年的源动力。
在三轮放水的加杠杆之下,如今把中国的房子都卖了,应该能撬动整个地球了.....
而伴随着我们不断加杠杆,一方面,我们的教育与科技的进步逐步减慢,另一方面,随着全球化的开倒车和贸易战,我们全球分工与战略机遇期也面临极大的挑战。
这两者意味着我们房价上涨的源动力——国民生产力越来越难以支撑高房价,而如今,随着金融“降杠杆”和“L型经济”的确定,中国的房地产市场,在泡沫危机和全球动荡的倒逼之下,也必然将面对一轮根本性的改革。
因此,过去十年累积下的经验公式和成功案例,很多都可能失灵。
二
我们国家是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”,因此要理解中国的房地产的定位与改革,就一定要从中国政策的转向看起。
四万亿的大放水已经成为历史,随着90年代的改革新锐们,如今先后登上了中国经济的舞台,中国未来的改革,大概率会重走90年代那次“有中国特色的凯恩斯主义”之路。
而20年多前,在朱总的带领下,我们对冲经济危机的基本逻辑是:大幅提升政府财政汲取能力,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,推动有效基建和技术升级,通过全要素生产力提升的增量,慢慢对冲各类资产泡沫。
通过这个途径,既能避免经济硬着陆带来的产业破坏,又能避免资产大幅缩水引发的社会骚动。因此,对于国家来说,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
在这个逻辑之下,中央就需要通过做增量来对冲存量,通过经济发展和通胀来消耗掉过去累积的泡沫。但是,为了促进经济发展,地方政府要投资基建、科技、教育,还得给企业减税和补贴,这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,必然更加难以腾挪。
因此,这也意味着,就像90年代地方政府向“旧动能”的农村摊牌农业税一样,如今房地产税这个地方政府未来最大的税源,必然要开征了。
否则,没有良好基础设施投入,新动能的产业和人才,都会用腿来投票,向更好的营商环境、教育与就业的城市转移,使得新动能的当地经济良性发展。
而留下来的旧动能与夕阳产业,最后都会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。因此,房地产税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倒逼改革。
三
好了,政策的逻辑出来了,我们再来看政策对房价的影响。
首先可以明确的是,随着新一轮透支模式的财政上马,要对冲目前的经济下行,其必然将倒向基建。这对于房地产是非常大的利好,势必以远期预期的方式,反馈到近期的房价当中。
所以,能够很轻松理解,为什么伴随着“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”的同时,中央对于房价的上涨,从“控制过快上涨”,直接改成了“坚决遏制上涨”。
背后的逻辑很简单,越是调控,意味着房价越要上涨,调控越激烈,也就意味着跳涨的动力越激烈。
这里呢,我要说一个概念,就是国家绝对不会主动去戳房地产泡沫,这个幻想绝不能抱有。同样,反过来说,中央坚决遏制房价上涨,并非是“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”,而是为了防止“爬得越高,摔得越重”。
从物理学的角度,把房价换成人,5米的地方摔下来两次,和10米的地方摔下来,遭受的伤害不是同一个量级。5米摔下来还算是软着陆,10米摔下来就得进ICU了。(物理公式我就不列了)
因此,在财政强刺激和房地产税都必须执行的大背景之下,中央要出台政策,防止两者对房地产价格趋势的叠加,引发剧烈的共振。
这里,正好用物理学的正弦波来解释,随着未来基建与房地产税的征收,房价的走势,应该是这个样子的:
对照这个正弦曲线,政府本轮遏制房价的原因,用物理学的话说,就是把正弦波的振幅压缩,用经济学的话说,就是熨平周期震荡。为的,就是避免财政刺激吧房价拉高之后,房产税征收导致的暴跌,把中国经济砸进ICU里面。
而只要我们的经济不硬着陆,随着良性的通货膨胀,随着之前基建完善城市配套,通过教育、营商环境的提升,在劳动力涌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的双背景之下,房价最终还是要再次拥有止跌并上涨的源动力。
而这个曲线并不适用于全国,经济学上的“二八法则”必然会发生,随着人才和资金向配套更好的一二线城市涌入,届时,一二线城市能够收得上足够的房地产税,也将能提供更优质的教育、医疗、企业税收减免、基建等一系列的优质服务,最终会反作用于房价。
而随着高端人才和资本的逃离,去杠杆和去泡沫的痛苦,如果出现,也是优先由“旧动能”为代表的三线以下城市来承担。
因此,长线来看,各个城市房价的走势,最终还是取决于是否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涌入,以及是否符合国家对于“新动能”产业升级的定位。
具体的操作模式,在国际国内环境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:
如果你有几十套以上的房产,自然是现在就要开始抛,否则如个人所得税般,逐级递增的房地产税能收得你想哭。同样,过大的资产包决定了,你不可能指望每一套房产都能抛在高点,李超人也是抛了六七年才跑干净。
而如果你只有十套以内的房产,可以慢慢在未来两年赶在房产税推出之前,保留少量一二线的中心城区房屋,尤其是优质学区房,将其他的房产在高点出货。在市场价格隐形上涨的大背景之下,卖方拥有较强的议价空间,否则等到征收税的时候,即使折价出售,短期内也较难变现。
而刚需或改善的用户,则是趁着限售限购,以合适的利率折扣,抓紧时间利用杠杆买套在政策压制下,价格倒挂的新房。优先购买一二线城市,这里未来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工作机遇。
至于一线城市集群外的三四线城市,除了自住的,多余的房产趁着一波行情上扬,一股脑清掉,则是最佳的选择。
最后,最有保值增值价值的城市,从新动能产业角度考虑,80%都在长江经济带上。
去年下半年以来,房地产市场普遍日子不好过。
伴随着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接连出现事故,近日有有媒体报道,目前房地产税法草案已经初步形成,目前正在细化和完善中,引发市场热议。
而昨天,房地产市场又迎来了一记重击。
住建部在沈阳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,强调加快制定规划,切实做好调控。坚决遏制投机炒房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。对工作不力、市场波动大、未能实现调控目标的地方坚决问责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对比去年11月的工作会议,调控房价的口号是要“稳定”,而今年的关键词升级为“遏制”。
而升级为遏制的背景,是一周前,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。提出,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,坚决遏制房价上涨。
因此,在会谈的前一天,沈阳市政府连夜紧急出台调控政策,对全市行政区域全面限购。
嗯,可见“求生欲”有多强。
“求生欲”强的背后,是此次的问责机制上,用了“坚决”二字,也就意味着仕途快车道的众多强二线城市,下半年的房价,几乎肯定将会被政策锁死。
至于本轮哪些城市将被铁定锁死呢?根据新闻报道,济南、武汉、成都、郑州等市政府,及所在省住建厅的同志们参加了会议。嗯,一色都是副省级的省会城市。
大家不要低估问责机制,副省级省会高配且党内排名靠前,普遍是政治快车道,主要领导都是要出任正部级甚至更高的。
因此,在问责机制的压力之下,这些政治新星们为了政治前途,势必不惜一切手段来遏制住房价的上涨。
而这种代表,就是7月31日的深圳限购,禁止企业买房、管控商务公寓、三年限售、防范假离婚。可以说是对之前限购政策的全面打补丁,封杀所有炒房的漏洞。确保深圳二十多个月的房价“不上涨”,能够持续下去。
昨天晚上,多位读者在留言区问我本次政策的影响,考虑了下,我还是简单的回答一下限购的逻辑。
这一轮调控的背后,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新闻,就是今天央行又发文怼财政部了,逼着财政政策更加“积极”。
而财政政策积极的背后,必然就是“基建大放水”。
我们对比这次开会重点召集的几个副省级城市,就是目前人口涌入量最高的二线城市。
因此,基建放水的大规模流通性输入,再加上大型基建的房价推动效应,这几个强二线的人口流入城市,自然也就成为未来房价继续的中心。
故而本质来说,本轮调控,实际上是一个政府行为来对抗市场行为的动作。三四线的棚改货币化逐步退出,如果不限购,这几个城市的房价,在资金和政策的双支持下,势必要出现一轮暴涨。
但是,房地产的暴涨对于目前面对银行不良、汇率、股市、外贸多重压力之下的中央政府来说,绝对是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,一旦炸了一个,势必引发连锁反应。
而如今,打击房价的房产税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,再加上随着财政政策更加积极,未来势必要为财政“平账”,逼迫地方政府“减杠杆”,势必将积极的征收房地产税。
房地产税的征收,势必导致投机者逃离,引发房价下跌。
因此,未来的强二线房价,实际上将面对一个周期的错配问题。大规模的基建会拉动房价,而为了补基建窟窿征收的房地产税又会砸房价。
就像如今大规模的P2P雷爆之后,很多本来没问题的P2P因为长短错配而被挤爆。故而,本轮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,一定程度上来说,是避免周期错配引发的价格大幅波动。
要知道,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在股市和汇市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,一旦房价暴跌最终引导到股市和汇市,引发连锁反应,那才是无法接受的。
因此,政府出手干预,人为的削去一个房价上涨的谷峰,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。